
海派之源-景区巡礼丨徐家汇天主堂,由英国皇家建筑师会员打造的上海地标!
1851年,来自西方的文化学者在肇嘉浜西岸建造教堂。这座出现在徐家汇地区的希腊神庙式教堂(即徐家汇老天主堂),带有东方特有的建筑装饰,由西班牙建筑师范佐廷(Ferrand Jean)设计,这也是中国第一座西方建筑式样的教堂,教会以圣徒“圣依纳爵”的名字为其命名,为“圣伊纳爵堂”(现已不存)。
1851年,来自西方的文化学者在肇嘉浜西岸建造教堂。这座出现在徐家汇地区的希腊神庙式教堂(即徐家汇老天主堂),带有东方特有的建筑装饰,由西班牙建筑师范佐廷(Ferrand Jean)设计,这也是中国第一座西方建筑式样的教堂,教会以圣徒“圣依纳爵”的名字为其命名,为“圣伊纳爵堂”(现已不存)。
走进徐家汇天主教堂,标志性的玫瑰花窗便映入眼帘——日光透过彩色玻璃倾泻在殿堂里,散发着蓝紫色的光芒,留下星形、玫瑰状的光影。
在西方文化向东方传输的过程中,教堂建筑“入乡随俗”逐渐形成了“汉化版”,虽然没有了穹顶和飞扶壁,但也拥有其中西融汇,海纳百川的建筑艺术特色。
有“远东第一大教堂”之称的徐家汇天主堂,在上世纪20年代以前一直是上海最高的建筑,至今依旧是上海最大的天主堂。
《土话指南》是一本法汉对照的松江府方言学习课本,体现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上海方言口语面貌(松江府方言正是100年前的上海话),1908年由上海土山湾慈母堂印刷出版(初版1889年)。
走进徐家汇源的土山湾博物馆,你会发现展厅门口有个木框,据说就是当年土山湾孤儿院的门头,上面清晰地写着T'OU-SÈ-WÈ的字样。
《松江方言练习课本》一书中,实际记的是徐家汇地区的上海话,封面写明“ZI-KA-WEI”,当时徐家汇地区属松江府所辖,且松江府城比当时的上海县城影响大得多,从书中所记的上海话和松江话差别最大的代词等,可以判断记的是徐家汇地区的上海话。
清光绪二十年(公元1894年)徐家汇圣母院正式创立聋哑学堂 。初期,圣母院育婴堂在收养的社会弃婴中偶遇聋哑儿童,由育婴堂内专事幼儿教养的法国“姆姆”(独身的基督教女信徒)予以特别养护。对其中的学龄聋哑儿童,最初采取大班级集体教学形式下加强个别辅导的方式施以小学教育。
徐家汇的土山湾孤儿院一直被业界认为是“中国西洋画之摇篮”,土山湾的工场在工艺美术的历史上做出了巨大贡献。同样在徐家汇地区,还有一座圣母院工场。
圣母院内设有拯亡会、献堂会、徐汇女子中学、启明女校、育婴堂、聋哑学堂、托儿所、幼稚园、施医处及女工作坊等。其中,育婴堂创建于同治九年(1870),历时七十多年。原有砖木结构二层楼房一幢、三层楼房一幢,小礼堂五间,大礼堂一间,中堂二层楼房一幢,建筑面积近万平方米。
The Cradle of Shanghai-style Culture